第1304章(2 / 3)
;&esp;出宫的时候,大皇子整个人都是恍恍惚惚的,脑子还没转过弯。别人好奇地问他这是怎么了,他就不留神说秃噜了嘴。
&esp;&esp;在场的来客心思各异,眉来眼去。
&esp;&esp;真是看不出来啊,六皇子居然这么有手腕。所以新帝干的那些事情,其实是他指使的吧?
&esp;&esp;处置外头那些大儒、查抄书院,这种操作,寻常皇帝谁敢干?
&esp;&esp;先不说官府这么乱来,会不会引起群愤,叫广大学子闹事。就说地方官好多都是从书院出来的,或者拜师大儒,他们就不会乖乖听话。
&esp;&esp;奈何朝廷派去主事的不是文臣。
&esp;&esp;都知道文臣是一丘之貉了,还把事情分派给文臣干,那是傻子的行为。武将和这些文臣可不是一家的,他们又和文臣素有旧怨,叫他们去绝对能把事情办妥。
&esp;&esp;朝臣原先很想知道当今陛下心里怎么想的,得罪天下读书人对他有什么好处,以后朝廷不想运行了吗?
&esp;&esp;现在他们知道了,不是陛下头铁,一切都是六皇子的意思。反正挨骂的也是新帝这个顶在前头的靶子,他六皇子又没挨骂,他当然无所谓了。
&esp;&esp;借新帝的手清洗文官集团,回头文官要报复也是报复新帝。万一新帝真的被阴谋手段害了,六皇子也能自己接手皇位,光明正大地享受新帝折腾出的成果。
&esp;&esp;奸诈!太奸诈了!
&esp;&esp;众人并不知道,虽然收拾文人集团的这个主意确实有扶苏参与,但也确实是陛下自己的想法。
&esp;&esp;陛下一向如此头铁。
&esp;&esp;谁也不能胁迫始皇帝陛下,谁挡路谁死。一群连兵都没有的文弱书生,还敢跟他叫板,大秦以前可是连手握私兵的旧贵族也是说砍就砍的。
&esp;&esp;文人除了能耍点嘴皮子功夫,还能对他的统治有什么威胁吗?抹黑他的名声?暴君谁在乎名声?
&esp;&esp;不过砍人一时爽,事后多地爆发了抗议。
&esp;&esp;可惜文人学子还能怎么抗议呢?
&esp;&esp;无非是聚众讨伐,游行示众。
&esp;&esp;如果朝廷再这么下去,他们绝不妥协。这科举,不考也罢。
&esp;&esp;这可太好了!
&esp;&esp;陛下回头就颁布了新的科举考纲,说经史子集于治国无益,以后四书五经除却《春秋》这部史书之外,其他的酌情减少内容。
&esp;&esp;接着大刀阔斧地改革,往考纲里塞了各种史书律令。以前太子设置过类似法考的题目,考验学子的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,陛下觉得很好。
&esp;&esp;学子们:???
&esp;&esp;你把考纲换了,我们寒窗苦读这么多年,白读了?
&esp;&esp;陛下:不是你们自己说不考了?
&esp;&esp;既然这群人放弃了科考,那不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改变考纲。
&esp;&esp;旧学子不考了,所以旧考纲没了用处。以后要参加考试的都是新学子,既然是新学子,那就是还没怎么进学的,考纲换了也没什么影响。
&esp;&esp;这就是耍无赖。
&esp;&esp;但不考的威胁是他们自己放的,始皇帝陛下一副“你敢说朕就敢信”的架势,现在轮到学子们骑虎难下了。
&esp;&esp;这种时候,你以为学子们会同仇敌忾声讨朝廷吗?错了,学子反而会内讧。
&esp;&esp;因为朝廷是他们无法抗衡的存在,自以为声势滔天的时候,他们会和朝廷杠上。可一旦察觉到对方难以撼动,很多人就会选择调转枪头,埋怨起第一个带头闹事的人。
&esp;&esp;于是学子很快分化成了不同团体,有的继续在不满朝廷,但更多的却是在不满那些叫嚣“朝堂再这样我们就不考了”的家伙。
&esp;&esp;——你不考是你自己的决定,不要带上我们。现在你说不考,朝堂就当真不让你考了,你是高兴了,我们呢?我们想考的怎么办?
&esp;&esp;这部分学子倒也不一定之前就跟着前一批人叫嚣着不考了,可能只是沉默的大多数。既不在乎朝廷怎么收拾那些文官,也不在乎文官拥趸的反弹,他们是真心打算继续考自己的。
&esp;&esp;可是现在,朝堂直接一杆子打死。他们拿朝廷没办法,就只能发泄在闹事的学子身上了。
&esp;&esp;分化敌人,一向是始皇帝陛下和太子最为擅长的事情。永远不要让你的敌人团结起来,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