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清末的法师 第1427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三音诺颜汗那木那苏伦。

&esp;&esp;看到了俄人的名字——廓索维慈。

&esp;&esp;看到了哲布尊丹巴收受俄人赠送的礼品,好家伙,除了枪还有金银珠宝,各种西洋物件应有尽有。

&esp;&esp;这是个爱财爱色又暴力的喇嘛。

&esp;&esp;尤其是其中写明有男色后,赵传薪忍不住抬手给了哲布尊丹巴一巴掌:“去你吗的,狗一样的东西。”

&esp;&esp;众人看的心惊肉跳。

&esp;&esp;哲布尊丹巴对赵传薪怒目而视,却无可奈何,还好奇赵传薪为何打他。

&esp;&esp;赵传薪啐道:“啊……tui!还他妈活着的佛,你听说过焯-男人的佛吗?”

&esp;&esp;哲布尊丹巴脸上青一阵红一阵。

&esp;&esp;除此外,还有哲布尊丹巴偷摸的鼓动信众反对新政。

&esp;&esp;有一件事,引起了赵传薪的注意。

&esp;&esp;在巴特玛多尔济的描述中,有许多逃旗的牧民。

&esp;&esp;后世的人,不大明白为什么旗人会反清,以为所有旗人都是养尊处优,所以罪大恶极。

&esp;&esp;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

&esp;&esp;清廷对旗人的要求,本质上是——既要又要。

&esp;&esp;八旗制核心是——利出一孔。

&esp;&esp;八旗不能种地,不能经商,不能做汉人做的一切工作,避免历史上常见的军户平民化,导致战力流失。

&esp;&esp;这种思维,和明朝时期的传承制军户一样。

&esp;&esp;所以结果可想而知。

&esp;&esp;八旗子弟,想要活着,唯一出路是上战场打仗。不打仗时,有职务去当差,没职务就去练武,等待打仗的路上。

&esp;&esp;但是没职务,没工资,穷文富武,没钱怎么练武?

&esp;&esp;所以有一部分旗人,什么都不干,就天天闲着。

&esp;&esp;为何提笼架鸟?

&esp;&esp;焯,干啥都是罪,那就这个是合法合规的。

&esp;&esp;清初,旗人的收入根据编制来,有编制的男人有收入,寡妇也有赡养金。

&esp;&esp;本来清初按3个男丁来定岗和饷银,发展至今,恐怕30个都挡不住,剩下的人怎么办?没办法。

&esp;&esp;这就是典型的马尔萨斯陷阱,无法克服,无法绕过。

&esp;&esp;就像京城人,骂人的时候不会攻击嫡系,而是说:焯你大爷的。

&esp;&esp;大爷是伯父,父亲的兄长。

&esp;&esp;家族中,爷爷退休,编制就要传给大伯,其余没编,一大家子都靠大伯度日,大伯就是家庭顶梁柱。

&esp;&esp;所以骂这个更有力度。

&esp;&esp;放垦,一开始是清廷允许草原当地王公自己放垦。

&esp;&esp;其实清廷放垦,和王公贵族放垦,对牧民的伤害都是一样的。

&esp;&esp;现在反对新政,只不过是因为清廷将银子拿走了,王公贵族开始和牧民同仇敌忾罢了。

&esp;&esp;没了草场,便开始有牧民离开驻地。

&esp;&esp;在清廷律法中,旗人离开驻地就算逃旗,就是犯法。

&esp;&esp;哲布尊丹巴有时候会让巴特玛多尔济处理这些事,逃旗的人多了,也会影响沙比衙门和哲布尊丹巴的布施利益,所以他对这类逃旗的人手段十分残忍。

&esp;&esp;现在胪滨府没人逃旗,因为大家都能吃饱饭,所以他一直没有重视这件事。

&esp;&esp;他转动脑筋,思考了许多对策。

&esp;&esp;抵制和欺压并不是最好的办法,反而疏导才能加快融合。

&esp;&esp;解除旗人高人一等的思想,废除他们的各种权利,但也要让他们吃饱饭,让他们明白,他们只是关外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,别一天到晚穷横穷横的,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。

&esp;&esp;等所有人写完,黑色傀儡工匠也抄誊完。

&esp;&esp;赵传薪将罪状递给这些人:“拿回去盖章签字,我便在此处等着,都记得来交作业。”

&esp;&esp;众人闻言大喜。

&esp;&esp;刚要走,赵传薪又说:“当初英国佬的特命全权公使朱尔典,我让他三更死,阎王也留他不到五更。你们自己掂量,能不能逃走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